佛說自愛經
佛說自愛經
聞如是:一時佛在舍衛(wèi)國祇樹給孤獨園。時國王詣佛所,遙見精舍,下車卻蓋,解劍脫履,拱手直進,五體投地稽首足下,卻長跪白:‘愿以來日,于四街道請佛及僧,施設微食!普令愚民知佛至尊,睹其儀式,傳世為則。愿使眾生遠鬼妖蠱,悉奉五戒,以消國患!’
世尊曰:‘善哉!善哉!夫為國王宜有明導,率民以道請求來福。吾昔為王,亦奉諸佛、沙門、梵志,常行四等六度,勤以致佛巍巍無上!’
王曰:‘至真誠如佛教,夫不種核無緣獲其果,吾受佛恩生世為人,去女即男六情完具,景福之會值佛處世,盛明法化在于吾國,積善難量,乞退嚴辦。’
世尊曰:‘善哉!善哉!’
王即還宮,平治大道,高下齊平;廣設帳幔,豎諸幢幡。自彼四衢至精舍門,挾道欄楯,羅燈如星,步有香爐,天樂眾伎歌佛至尊之靈,咨嗟沙門清貞之德,散華雜寶,紛紛如雨,香湯灑地,卻敷綩綖。王親通夜手自為饌,身往奉迎,稽首于地。長跪曰:‘愿世尊垂大慈,現影則濟眾生!’
佛起著法服,與諸沙門俱之四衢,王及群臣翼從左右。佛至就座,夫人、太子皆稽首于地,攘衣跣□。行澡水已,手自斟酌。佛飯畢,稽首曰:‘今設微食,愿、天人、鬼、龍、蜎蜚、蚑行、蠕動之類,令世世逢佛、逢法、逢沙門眾,去世穢臊,懷佛正真。’
佛言:‘善哉!王為民父母,潤之以慈,導以大明,所愿必得!’
王曰:‘普地之民,當別之際,咸曰自愛,自愛之義其有要乎?’
世尊嘆曰:‘善哉問也!夫人處世,心懷毒念,口施毒言,身行毒業(yè),斯三事出于心、身、口,唱成其惡,以加眾生。眾生被毒即結怨恨,誓心欲報;或現世獲,或身終后魂靈升天即下報之。人中、畜生、鬼神、太山,更相克賊,皆由宿命,非空生也。身三、口四、意三無惡,愚者恣之,不孝其親,敬奉鬼妖,淫亂酒悖,就下賤之濁,以致危身滅族之禍。死入太山湯火之酷,長不獲人身。去佛遠正,不樂沙門之清戒,常與愚會;斯謂樂危亡之禍,不自愛者也!’
王曰:‘善!善!唯佛教誡,愿聞自愛其則云何?’
佛言:‘自愛之法,先三自歸,以法養(yǎng)親,慈愛人物,悲愍愚惑,見正喜進,平等普護安濟眾生;施斯四恩布施窮乏,眾生無怨諸天祐育,眾橫不加,牢獄、利劍、諸毒消歇;親安族興,生無災患,死得上天,常與明會,斯謂自愛者也!’王曰:‘善哉!唯佛教誡。’
‘誠高行賢者,清貞守真;穢利、邪樂不以染心;口四不言,三兇遠身;危命全行,諸佛所珍;親安族興,終得上天;常得福會,斯謂自愛者也!’
王曰:‘善哉!唯佛教真。’
‘眾毒橫加,忍默不說;慈惻愍彼,終始濟之;精進不怠,紹心三尊;外靜內寂,殖念道根;深觀圣趣,明化真言;孝親濟已,導眾使然;常與福會,斯謂自愛者也!’
王曰:‘善哉!唯佛教真。’
觀者無數,時有兩商人,一人念曰:“佛身丈六,華色紫金,頂有肉髻,項有日光,巍巍難言。佛如帝王,沙門猶忠臣,佛陳明法,沙門誦宣。斯王明矣,知佛可尊!”佛知其念熟視之。其人心喜,喜如獲寶。其一人念曰:“斯王愚惑,爾為國主將復何求!佛者若牛,弟子猶車,彼牛牽車,東西南北,佛亦猶然。子有何道屈意奉之乎!”佛知其有惡念,必獲其殃,愴然愍之。其人心懼,若有所遭。二人俱去三十里,停宿沽酒飲之,共平屬事,訟之紛紛。其善念者,四王遣善神護焉;毒心謗佛者,太山鬼令酒入腸,猶火燒身,出停路臥,即宛轉落車轍中。晨有商人車五百乘,轢殺之焉,伴求而見,其然曰:“吾衰矣!”還國,見疑取物去為不義,遂輕身委財而逝,展轉遠邁,去舍衛(wèi)數萬里。
有一國,國王崩無太子,讖書云:“中土有微人,當王斯土。”群僚議曰:“國之無君,猶體之無首,難以久立也!故王有馬常為王禮。若有任王者,馬必屈膝!”僉曰:“大善!”即具嚴駕,以王印綬著車上,人馬填路,觀者莫不揮涕,商人亦出觀。國太史曰:“彼有黃云之蓋,斯者氣也!”神馬直進,屈膝舐商人足。群臣欣豫,香湯澡浴,拜為國王,僉然稱臣。
王曰:“余本商人無德于民,不任天位也!”群僚曰:“天授有德,神馬屈膝!”于是遂處王宮,聽省國政,深惟曰:“余無微善何緣獲此?必是佛恩使之然也!”晨在御座嘆佛無上之圣,率諸群僚,向舍衛(wèi)稽首曰:“賤人蒙世尊潤獲為人王,斯土傳世不知有佛,流俗之書亦無記焉。愿以大明,開斯國人之聾盲!明日愿與應真眾垂意顧斯一時三月!”
佛告阿難:“敕諸比丘!明日彼王請,皆當徐徐變化,現神尊德,令其國民咸共睹焉!”諸天聞佛至彼教化,相率導從,作樂歌德,寶帳幢幡,華下紛紛,光色耀人。佛及應真皆坐正殿,王案舍衛(wèi)國王供養(yǎng)明法,身自斟酌,畢以小機于佛前坐,佛廣說法。
王曰:“吾本微人,素無快德,何緣獲斯?”佛告王曰:“昔彼王飯佛,王心念言:‘佛如國王,沙門猶臣下。’王種斯栽,今自獲其果。彼一人云:‘佛若牛,弟子如車。’彼自種車轢之栽,今在太山為火車所轢,自獲其果也,非王勇健所能致矣!為善福隨,履惡禍追,響之應聲善惡如音,非天、龍、鬼、神所為,非先靈所為,造之者心成身口矣!”’佛說偈曰:
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
中心作惡,即言即行,
罪苦自追,車轢于轍。
心為法本,心尊心使,
中心念善,即言即行,
福樂自追,如影隨形。
世尊又告王曰:‘眾惡之罪,最重有五:不孝、不忠、殺親、殺君,家滅國亂,重罪一也。羅漢之行,得空、不愿、無想之定,與佛齊意拯濟眾生,而愚向之,重罪二也。佛者眾罪已畢,景福會成,相好十力,法導眾生,慈悲喜護心過慈母,而愚惡謗,重罪三也。清凈沙門志清行高,懷抱經法助佛化愚,諸佛相紹繼,眾生得度,皆由眾僧,佞讒交構,以致不調;僧不調,政法毀,民狂走;政法毀民狂走者三道興,惱比丘僧,重罪四也。佛之尊廟,寶物水土,眾生赤心以貢三尊,愚人或毀盜之,重罪五也。犯斯五者,其罪無請,謂之自殺身、自滅族、自投太山火矣!五罪之重,重于須彌,慎無犯焉!’
佛說經竟,王及群臣皆得須陀洹,受五戒為清信士。國民有作沙門者、守戒為清信士者,遂以五戒、十善為國政,諸天祐護國遂興矣!諸天龍神王臣黎民,無不歡喜。
- 上一篇:佛說色欲障道、舍愛得道
- 下一篇:你知道嗎?邪淫的惡果
- 因果報應
- 嫖娼有報應嗎?真實的嫖娼報應
- 佛典故事
- 禪宗公案
- 邪淫現世報: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
- 我懺悔,我的報應來了-淫人妻者,妻淫人
- 學佛與富貴
-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
- 被燒死的蛇
- 佛學故事
-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
- 阿彌陀佛的故事
-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
-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
- 念地藏經招鬼?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
- 民間故事
- 地藏經感應
- 金剛經感應事跡
-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
- 一行禪師:《故道白云》
- 鳥為食亡,人為色死
- 孝的故事
- 金剛經故事
-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
-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
-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
- 淫色最容易觸犯,不斷淫欲心難清靜
-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
- 念誦《心經》,心想事成
-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
- 佛咒感應
- 善護口業(yè),免遭大難
- 智慧故事
- 心經故事
- 戒邪淫故事
- 這兩個因果故事,讓你了解什么是業(yè)障
- 兩性關系
- 地藏經故事
- 心經故事
- 十大弟子傳
-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?持蓮觀音的故事
-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,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
-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
-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
-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
- 馬需調教,樹要修剪,人需約束
- 心性要平和柔和
-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、體現自己價值
-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,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
-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,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
-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
- 《大方等如來藏經》萎花喻的故事
-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,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
- 借花獻佛的由來,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(yǎng)燃燈佛
-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
-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,是菩薩的道德
-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,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?
-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
-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
- 知足并感恩,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
- 盲人打燈籠,即與人方便,也與己方便
- 禪師救蝎子,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
-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
- 大乘心難發(fā),不愿再發(fā)大乘心的舍利弗
- 聽經的蛤蟆,命終后脫離畜生道,上升四天王宮
- 學佛貴在實行,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,終會成功
-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
-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
- 借事磨練,善用其心,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
- 薄拘羅尊者,五次被后母加害,卻都毫發(fā)無損
-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
-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,少欲知足自得安樂
- 九月初四,弘一大師圓寂日,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
-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,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
-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,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
-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?佛珠變銀杏的故事
- 鳩摩羅什是誰?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
-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,你選擇哪個?
-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
- 急性子與慢性子,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
- [放生起源]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(tǒng)上有什么根據?
- [感應故事]心經故事
- [白茶]什么是白茶,有哪些品種?
- [白茶]什么是白茶?白茶的簡單介紹
- [佛與人生]面對別人的批評,應該怎么做?
- [佛學常識]八關齋戒的解釋、戒相、功德利益
- [佛學常識]袈裟是什么意思?為什么叫福田衣?
- [佛學常識]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“寶”?
- [佛學常識]為什么要皈依三寶?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(wěn)
- [人物故事]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
- [佛經故事]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
- [佛學常識]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?
- [人物故事]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,持戒穿素服得寶珠
- [禪宗公案]老修行人“三十年不冒煙”的故事
- [佛經故事]富孩子變窮孩子,《法華經》窮子喻的故事
- [佛學常識]布施的意思與種類
- [佛經故事]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